69书吧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

返回《逆流伐清》

69书吧(69kshu.cc)

首页 >> 逆流伐清 () >> 第四十四章 率军南下,元江临战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cc/12335/

第四十四章 率军南下,元江临战(2/3)

;又有先期何进忠的万余人马增援楚雄,征剿元江的清军现在还剩下了三万五六千战兵。

而即便是手握这不到四万的战兵,吴三桂依旧很有信心。因为久经战阵,这些士兵的战力和经验。不是元江的土兵可以比拟的。当然,他不会想到元江的防守布置大大不同于传统,一种新的守城方式将大大抵消清军所长,清军面临的将是一场残酷而血腥的消耗战。

……………

吴三桂的大军继续向元江挺进,朱永兴率领的兵马也南下进入了蒙化府。因为左星海的投效相助,沿途提供粮草和民伕。使明军在蒙化府的行进十分快速。

穿过蒙化府辖地后,明军便进入了景东之地,土知府陶斗在明军过境攻击永昌时便请罪输诚,此番明军挟大胜之威,再次而来,陶氏招待照顾得自然是更加殷勤。

由洱海卫出发时。明军是一万二千左右的战兵,在蒙化和景东又添四千土兵,再加上五千人的辎重兵,两万多人马停驻于景东的龙街和西舍路,暂作休整。在这之前。朱永兴已向元江和元阳通报了大致的合击部署以及联络的办法。抵达西舍路后,他又收到了元江的最新情报,这可能也是元江最后一次向外传送情报了。思虑再三后,朱永兴才做出了暂缓前进的决定。

从时间上计算,清军可能刚刚抵达元江,尚未对元江城发起进攻。依照元江城的城防布置,再加上元阳的马宝出兵策应,元江城至少在半个月内可保无虞,坚守个把月也有相当把握。而顺元江而下,明军在六日内便可抵达。这就使朱永兴产生了最大限度打击清军的想法。

在合适的时间,选择合适的突袭目标,给予疲惫的清军以沉重一击。显然要比现在就直下元江,与兵锋正锐的清军展开厮杀,要明智,也要阴险许多。

那么,攻打元江城的清军弱点在哪呢?哪里才是合适的突击目标呢?朱永兴在元江宣慰,巡视城防地形的时候,还只是个比较模糊的想法。而到了攻打龙尾关时,当看到以洱海为屏障的防卫布置后。他的想法便清晰起来。

当初由元江溯流而上所用的船只和水手仍在西舍路等候接应,并得到了景东土府陶斗的看管和照顾。现在,朱永兴想的并不只是利用这些船只运兵,前去增援元江城,而是要以船为利器,重击在清军的要害之上。

船少没有关系,清军根本没有水师,构不成太大的威胁;船小也无大碍,可以把多只船用木板钉在一起。除此之外,朱永兴还向蒙化府和景东府征集了一些船只,并制造了一些竹木排,算是凑足了数量。

同时,朱永兴命令士兵多做飱饭,以储备十五天使用为限。这一路上,他又拿出金银,沿途搜购粮食、腊肉、鱼干、食盐等物资,再加上土府的支援报馈,便可为连续行军打仗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。

停军休整,并不是全军皆是如此。五日后,朱永兴便派出了先头部队,由陈盛率领五千人马,沿元江走陆路南下,慢慢向东南进发。

而此时,围绕元江城的战斗进入了第三天,敌我双方厮杀不断,胜负难分。

……………

伏击王屏藩所率的绕袭清军一部后,义军在大竹箐、老武山又阻击了吴三桂两天,便趁夜后撤,由浮桥过江,进入到元江城中。

随后,经过一番重新整顿后,元江城中留下两万五千人防守,其余义军则分成两部。一部两千人向西进入孟弄,准备接应朱永兴所率的援军;一部四千人向东进发,准备与元阳马宝率领的人马会合,并接受马宝统辖。

元江城中居民已经尽数迁离疏散,可以保证城内的存粮能够坚持很长时间。这些日子以来,义军除了继续巩固城防、屯积各种物资外,还得到沙坝兵工厂的源源供应。天威炮、轰天炮、各种弹药,不断由溯江而上的船只运来,存放进城内仓库。

防御设施的不断完善,物资的日益充足,再加上歼灭吴国贵、伏击王屏藩、阻击清军的胜利鼓舞,以及实战锻炼,那嵩及小参谋部对坚守住元江城的信心也越来越大。

序幕和铺垫已经结束,当清军出现在元江对岸,敌我双方围绕着江上的两座浮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,标志着元江战役的大戏正式上演了。

浮桥是故意留下的。看似给清军提供了方便,但却能大量地杀伤敌人。冲过浮桥的清军面对的是一道半月形的阻击阵地,将遭到三面的火力打击。而清军登岸之后的纵深却只有数百米,只能背靠江水,在狭小的地域内以有限的兵力尝试突破。

吴三桂不是没看出对面阵地的易守难攻,但要攻打元江城。就肯定要过江,搭桥就是必然要做的工作,而这两座现成的浮桥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况且打仗哪有轻轻松松的事情,遇难就避可不是他的性格。

于是,组建不久的“忠勇营”被派了上来,在江岸桥南与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
在吴三桂的扩军计划中。将把投诚的明军降卒编为两大营,分别为“忠勇营”、“义勇营”。在这两大营中,各分设中、前、后、左、右五营,共计十营,每营设马步额兵一千两百名。这样编制以后。“忠勇”与“义勇”每大营马步兵便有六千名,两大营官兵便为一万两千人。

由于朱永兴并没有给吴三桂时间来坐稳屁股、扩充实力,“忠勇营”虽然建立起来了,“义勇营”则只有两营之兵。

而吴三桂对由降兵降


状态提示: 第四十四章 率军南下,元江临战
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