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书吧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

返回《娱乐女教皇》

69书吧(69kshu.cc)

首页 >> 娱乐女教皇 () >> 第359章 苏司的评析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cc/20333/

第359章 苏司的评析(2/3)

定的差距,大方向却是差不多的。”

“《‘我’》中,最大的问题在于,取代了主角袁曼的第二个袁曼,到底是什么人?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是人,而是如《鬼影幢幢》里的黑影一样的鬼魂之类的存在?想必在观看电影的时候,因为影片过分精彩。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但是一旦在事后回忆,就会发现全片中都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。”

“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影片中是毫无答案的。只是这些答案需要我们仔细去寻找。”

“首先,介绍一下主角袁曼。她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。甚至于是对自己非常严苛要求,处处都希望自己完美的人。这一点从成秋屏导演为她设计的名字‘圆满’就可以有所透视。影片的最开始,袁曼因为一个小小的演讲比赛没有得到一等奖而郁结于心,愤恨不已。一边在内心否定自己没有做到最好,一边反复对自己强调其实她得到了一等奖,拿二等奖的不是自己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第二袁曼出现了。”

“最开始,第二袁曼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,她用一种我们所熟悉的,更加趋向于灵异的方式表明了她的存在。比如突兀出现在袁曼枕头边上的字条。让袁曼昏迷之类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袁曼开始变得过分敏感,任何一件东西都会引发她像是癔症一样的感情。不断苛责自己为什么不够好,不断埋怨,不断怀疑。这一段当中。给人的感觉,袁曼这个角色并不像是一个正常人的角色,更像是得了癔症。”

“而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,以我个人的判断而言,袁曼,本身的确是得了癔症。”

“大部分的读者和影迷都听说过癔症的名字,但是一个‘癔症’是不足以将故事的背景解释清楚的。在这里。我们必须引入一门诞生不久的学科,心理学的一些概念,才能够将整部影片的问题解释清楚。”

下面,是大段的关于心理学的一些术语的解释,展青衣也不知道这些,却看得津津有味。

“……以上几个概念之下。或许大家都能够理解了,袁曼和第二袁曼实际上都不是‘人’。她们是袁曼这个个体的两个人格。而原本的人格是我们在一开始所见到的袁曼。第二袁曼则是在袁曼本人过分苛求自己,异常的精神状态之下诞生的另一个人格。而在袁曼不断维持着这样特殊的,对她本身并没有任何好处的精神状态之下,第二袁曼最终成功占据了更为主动的地位。”

“这样一来。电影中一些问题全部都可以解释了。并不是袁曼被第二袁曼弄晕了,而是第二人格压制了第一人格。同样的字迹,是因为她们根本是同一个人。没有人可以认出第二袁曼不是袁曼,是因为她们的行为模式差异并没有特别大,而又是同一个身体。所以最开始第二袁曼的状态和最后袁曼的状态会一致,都是被成秋屏导演用半透明来表示。而妈妈也无法看见袁曼。当然,如此解释,也正好对应了成秋屏导演为这部影片命名为《‘我’》的缘故。袁曼和第二袁曼,从来都只有一个‘我’。”

这才是叹为观止!展青衣看着这一份影评,虽然他从拍摄手法和暗示中猜测到袁曼和第二袁曼或许是同一个人,但是竟然有影评人能够直接从这种新兴学科里解释出来,真够让人惊讶的。说来,拍一部电影拍到了这种学科的成秋屏,才真是让人惊讶……她似乎从来都没有去上过学?也没听说她请过家庭教师?但是这样别人都不太关注的心理学领域也有所涉猎,知识面的广度也太大了吧。还是说,这难道是易水舆亲自教授吗?开始就算是易家家主,也不会是那种会去关注心理学的人才对?

展青衣百思不得其解,却不知道在成秋屏所来的世界,心理学的东西谁都能瞎咧咧上几句,至于多重人格之类的,早就被各种作品玩坏了。如果不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类似作品的世界,成秋屏即使对这个题材感兴趣,也不会去拍摄了。

因为,怕玩不出新意,玩不出感觉。

反正现在的展青衣只是在心中感叹,觉得心理学的概念似乎非常有意思,如果有机会的话,他也想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。同时他却也想起了一个问题,如果说整部影片中都是多重人格的问题,那么,袁曼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吗?报纸上列举的资料说明出现的人格难以被消灭,并且很容易对原本人格产生剧烈的憎恶情绪。说起来好像轻飘飘的,但是回忆起电影中的情节,想到袁曼一直是自己不断加害自己……竟然又有了一种荒谬的轮回感。

越想越觉得令人恐惧,这才是成导最喜欢的风格吧?

ps:

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,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,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。1939年韦克斯勒-贝尔维智力测验发布。1943年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诞生。虽然世界背景不同,但是大夏所在的世界生产力水平处于二十世纪初,所以在进行了微调之后,前文中我采用了智商的说法,当做已经诞生的流行词,而多重人格的问题,最开始是弗洛伊德提出了大家都知道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说法,进一步衍伸到人格心理学。这一部分我也适当做了调整,将之作为大夏心理学界研究前端。另外,关于人格的理论,鉴于当时研究水准,所以都用了很粗浅的理论,而且存在一些谬误,别介意。

好了我知道为什么昨天我会因为不想


状态提示: 第359章 苏司的评析
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