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书吧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

返回《天萼》

69书吧(69kshu.cc)

首页 >> 天萼 () >> 98北伐复境土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cc/23237/

98北伐复境土(1/3)

江州(江西九江),通往庐山的路上,岳飞,携长子岳云、次子岳霖等一行人,扶着灵柩,光着脚,徒步走,前往江州的庐山,要在庐山安葬岳家母亲、祖母。

时年,32岁的岳飞,岳鹏举,虽曰年壮,然而,戎马生涯,长年征战的他,不仅一身伤疤,而且患有眼疾。绍兴六年二月,眼疾还严重发作过。时隔月余,遭遇母亲去世,从前线赶回的岳鹏举,痛心疾首,挥泪如雨,眼疾愈发严重。此时于扶柩路上,正双目红肿,视力受损很严重。

岳飞,这位32岁的人子,已经是四男二女之人父。

靖康元年(1126年),汤阴岳家,岳飞母亲姚氏,就携带岳云(出生1119年)、岳雷(出生1126年)两个孙儿,从中原汤阴移居江南杭州。而孙女岳安娘(出生1120年),与其母刘金奴(岳飞原配),则因没有及时随婆母南下,晚行一步,而不幸丧失于当年的战火。

建炎三年(1129年)秋冬,刚刚改称“临安”不久的杭州,即将遭灾于绵延战火之前夕。岳母姚氏,又为避战祸,再次携带两孙儿,从临安移居太湖西岸的宜兴,唐门镇定居。翌年开春,岳飞遵母之命,续娶宜兴张渚的李家女子,李娃为妻。当年十月,李娃在唐门生子岳霖,翌年生女岳银瓶。绍兴五年,李娃生子岳震于军中。

绍兴四年前后,岳家再次移居,安家江州。至于临安的岳府,只能算是岳飞的小家。古人,“家”的概念,是以长辈居所而定义的。

绍兴六年,三月二十六日,岳飞母亲姚氏逝世。

江州,历史悠久。唐代因长江流经设江州,因沿袭时间较长,特别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琵琶行》名篇,更令九江这个“江州”大出其名。

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风景峻秀的庐山,因了苏子,题写在庐山西林寺,墙壁上的《题西林壁》,成了“几何图”多角度审美秀,也玄蕴了视角哲理。

岳飞,不顾眼疾未愈。在庐山将母亲丧葬完毕,就留在东林寺附近墓旁,搭棚丁忧守灵,为母守孝。

都说往事如烟,往事何以如烟?与母亲相守的岁月,往事历历在目。

岳飞,岳鹏举,是个至情至性的堂堂男儿。父亲岳和,去世于赵佶帝宣和年间(1122年)。自那以后,其对母亲姚氏,更加敬爱与呵护。由于连年沙场,与母亲聚少离多。每每与老母在一起时,总是全天候侍奉。不时嘘寒问暖,亲自调药换衣。粗细亲为、无微不至。

而今,母亲撒手西去,按古代礼法,岳飞必须“丁忧”三年。如有特殊情况,方可“起复”。即,可以居官守丧。至情至孝的岳飞,自然是坚守礼法。父亲岳和去世,刚刚从军不久的岳飞,就曾经毅然卸甲回归故里,居家守孝三年有余。而今,已非当年。昔日的小兵,已经成长为一军大将,三路节制使。一动一静,事关重大。主观与客观,往往形成事与愿违。

四月初七,皇帝诏准岳飞“以母丧去官。”

初九却下诏,命岳飞起复。

知枢密院事、御营使赵鼎,先以个人名义,送达亲笔信,对其晓之以理,劝其奉诏。

岳飞表示,要坚持礼法。满朝上下,却一致反对。于是,皇帝命御营司,再次重复下达谕旨,命宦官邓琮,到东林寺请岳飞起复。岳飞“欲以衰服谢恩”,邓琮坚持不允。

相持之下,赵鼎以御营使、朝廷最高军事指挥名义,再送达亲笔信,言之“至今尚未祗受起复恩命,显是属官等并不体国敦请”,“如依前迁延,致再有辞免,其属官等,并当奏请远窜。”

即,御营司赵鼎,下达了严厉的警告!言明,如果再不奉诏,其麾下部将,都将被奏请连带处以流徙。

岳飞,开始犹豫了。此时,南宋第一任宰相李纲,也是曾经力荐、力保过岳飞的主战派李纲,也亲笔致信送达。言之“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,孝思罔极,衔哀抱恤。切勿,以私恩而废公义,幡然而起,总戎就道,建不世之勋,助成中兴之业。”云云。

读罢李纲的至情至理的劝勉信,朝廷御营司,第三次重复发送的谕旨,也随之送达,严令岳飞起复。

岳飞,终于下决心,放弃礼法。取大义,舍家孝。答应觐见后,即赴战场。同时,将母亲姚氏画像,刻木为像,随带军营。每日定省,礼如生时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临安行宫,御书房。

“君上,我鹏举兄,一患目疾,二因守孝,一时难以起复。朝廷,用得着这样一而再,再而三地苦苦相bi吗?”

“是啊!鹏举奏请丁忧,为母守孝。他是个大孝子,应当如其所愿,所以我准奏了。然而,前线急报,军情紧急。朝廷大员,又一致奏请起复岳飞,所以我不得已,命御营司,接连下达了第三道军令,他才同意起复。再说,自从十二日下诏,谁能决胜强敌恢复境土者,赐功臣号以后,二十七日,就诏以韩世忠‘扬武翊运’功臣号。这些,你是清楚的。

再兴北伐,恢复境土,也是鹏举的夙愿。所以,我也希望,鹏举不致于错过,这次我军北伐的机遇,愿其借此再立新功。难道,这样不好么?再说,鹏举是个明白人,他不会不清楚,公与私,轻重与缓急的。你说呢?”

再兴北伐!恢复境土——


状态提示: 98北伐复境土
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