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书吧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

返回《假使重生八十年代》

69书吧(69kshu.cc)

首页 >>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() >> 第八十二章 名家李惟定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cc/26273/

第八十二章 名家李惟定(2/2)

服装市场里头的《时尚》杂志不是盗版的。

接下来,张绍平到过第一百货商场、华联商厦,经过江宁大楼,去过三角地菜场。在北.京东路外滩42路、48路公交车终点站看到长长的侯车队伍,人们里三层、外三层地穿着厚厚的棉袄、棉衣、棉帽、棉裤、棉鞋、棉手套。大冷天的,人们瑟瑟发抖,但人人都自觉地排着队。张绍平不免感叹,谁说中.国人就没素质的,只不过因为环境的改变,许多人的心也随着改变罢了。

到了傍晚的时候,户外多了许多“街头厨房”,阿妈阿婆、大姑娘小媳妇的全在寒风凛冽中,在街边整起吃的来。

看到张绍平探询的目光,随行的干部解释说:“上.海很多家庭住房很小,二十几平方米的房,住了六七口人,太挤了,只能在大街边架个炉子整饭菜。”

沪市有两大在全国都少见的“特色”,一是街头厨房,二是书刊借阅摊。书刊借阅摊,就是报亭的雏形,一般是在街边的两棵树间,用绳索拉几条线,然后把书刊报纸之类的摊开挂在线上。相当于移动型的图书馆,借阅是要给钱的,一两分钱看一次。这种书刊借阅摊在南.京也比较盛行,但因为天气的关系,张绍平在沪市兜了一下午,都没看到这一盛况。

说起沪市,随行的干部感到很骄傲自豪,总结起来,就是计划经济时代,沪市从人才流、物流、资金流三方面支援着祖国的建设:大概有111.3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“上.海制造”成为中.国名牌产品的代名词,沪市的财政收入曾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8。后世,有个很有市场的逻辑,上.海人住棚户区的人太多,是因为改革开放前,他们付出得太多了。

不过,此时对张绍平而言,沪市的人才越多,反而是个好事,这说明能请到人才的几率也大。

晚饭后,张绍平带着两斤梨子,敲响了连环画名家李天?怖舷壬?募颐拧?p>  开门的是一位二十好几的青年,戴着一副眼镜,斯斯文文的。他礼貌地问:“这位同志,请问你找谁?有什么事吗?”

“哎呀,你一定是李惟定李画家了,张某久仰大名,现在得见尊颜,实在三生有幸啊!”张绍平脸上堆满笑容,要多亲切就有多亲切。

这些文绉绉的称呼,如“某某兄”、“仁兄”、“张某”、“张某人”之类的喊法,在港台一带比较盛行,但在大陆这边,见面都是喊“同志”的。所以,面对张绍平的“热情”,李惟定很不习惯,扶扶眼镜,说:“我是李惟定,不过画家暂且算不上,充其量就是个连环画的画师。”

“李画家你太谦虚了,依我看,你已得李老先生的真传,虎父无犬子啊!”张绍平嘴上恭维着,身子闪进屋里,边走边介绍道,“我叫张绍平,来自香港,是香港影视发展公司的老板,喏,这电视上播放的《霍元甲》就是我公司发行的。”

李惟定阻止不及,被张绍平闯了进来,正欲发怒,忽听张绍平这话,他不由一愣,问:“《霍元甲》是你们公司发行的?你真是香港人?”

也难怪李惟定讶异,张绍平说的普通话虽然说不上很标准,但咬音很清晰,比很多粤省人都清晰。

“呵呵呵,如假包换。”

屋里,一位年轻少妇正带着两个小孩在看上.海台播放的电视剧《霍元甲》,听到异响,皆不由瞄了一眼张绍平这位不速之客。张绍平冲他们笑了笑,尽量展现自己的友好。

“张先生,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,你从香港大老远跑来,说吧,有什么事?”李惟定请张绍平坐下,斟了杯茶水,开门见山地问道。

张绍平大感诧异,觉得这李大不相符。据沪市那位干部所言,李氏父子都是性格比较不合群的人,对上门打搅他们创作的来客,向来不给好脸色看,门儿甭想进了。

难道是看在我是香港同胞的份上,所以才转了脾性?张绍平心里腹诽着,口里却问道:“不知李天?怖舷壬?谀模俊?p>  “咦,你是找我父亲的?”

“是!也不是!”张绍平给了个模棱两可的回复。他揣着杨洁的介绍信,若是见到李天?玻?畈患玫模?钐?惨不峥丛谏?嫔希?樯苄┤瞬鸥??鲜丁?p>  “什么意思?”李惟定皱眉问道。

张绍平心忖:这李惟定比较年轻,闯劲也应该比较大,看能不能说服他南下!当下,张绍平便鼓动三寸不烂之舌,说出来意。


状态提示: 第八十二章 名家李惟定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