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书吧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

返回《唯一战胜国》

69书吧(69kshu.cc)

首页 >> 唯一战胜国 () >> 第324章 :一个民族的重生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cc/57093/

第324章 :一个民族的重生(2/4)

正式向日本宣战。

当时谁都不认为华东政府能赢,就连华东政府内部也没有太大的信心,但夏钧却充满了信心。

“我们的军工业规模已经不比日本差多少了,唯一有差距的就是我们陆军成立的事件太短了,但我们有先进军事武器的弥补,又是在本土作战,我们绝对能够战胜日本。”夏钧在华东政府的内部会议中说道。

他说服了华东政府的高层人员,随后华东军出征山东。

在山东战场上,华东军第一次将空军投入战场。

成群的轰炸机空袭了日军的军营和仓库,竟日军炸得损失惨重。

“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实战,也是世界军事史上首次将轰炸机投入战场。其效果之好,让我们所有人都大为吃惊。”

日军遭到轰炸后,立即开始撤退,以收缩防线,但撤退的日军却遭到了中国空军的持续追杀。

强击机从天而降,对行进中的日军进行疯狂的扫射。

同时华东军利用摩托化部队的机动性,对日军进行了围堵。

当两军相遇时,中国陆军投入了战车,当安装了机枪的战车出现在野战中时,日军被打得溃不成军,被华东军全歼。

两军随后进入了对峙阶段,华东军的炮兵部队与日军炮兵的炮兵部队进行对轰,而中国利用轰炸机的优势,将龙口地区的日军火炮炸得全部哑火。

其后,中国又用轰炸机,将莱州湾的日军军舰扶桑号、比睿号炸沉,并用空军一定程度上封锁了日军的海上补给。

日军陷入了颓势之后,英国又跳出来干预战局。

双方因此休战一年余。

在这一年多当中,华东政府验证了飞机与战车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,开始大力研发新型军用飞机以及战车。

在休战期间,中国的工厂果然都发了财。

巨大的利润使得中国的工业开始飞速发展。

同时袁世凯称帝,使得中国局势再生波澜。

蔡锷返回云南成立护,新一轮的内战再次爆发。

在这样的局势下,华东政府不参与内战,而是专心发展军备,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中日战争。

护国战争持续了近一年才结束,结束时,华东政府成蚕食了湖南,并且利用山东战争,蚕食了山东大部分地区。

袁世凯被迫退位,蔡锷获得了四川督军的身份。

当战争即将来开时,华东政府通电全国各省赴山东支持国战,随即一些省份爆发了规模浩大的罢课、罢工,要求北洋政府派遣军队支持国战。

四川人民最早响应国战,四川子弟皆以打国战为荣,浩浩荡荡赶赴国战。北洋军也出现了部队私自奔赴战场的现象。

这一段以后世的亮剑主题曲为背景音乐。

中日战争中,最大的卖点就是成群的战车,以及成群的轰炸机,战车有卖给欧洲战场的粉碎者1,粉碎者2型,还有13式战车。

飞机的种类就很多了,有外观优美的蚊式轰炸机,还有重装甲的重锤4轰炸机。

此时欧洲战场的已经打了一年多的堑壕战,双方陷入了堑壕战的消耗战当中。

影片中重点渲染了日本对他们的堑壕的信心,以及己方对于如何突破日军防线的担忧。

此时夏钧发动了闪电战,以战车被突破武器,集中优势火炮,以及空军进行协同作战,一举就突破了日军防线。

闪电战这一战术概念出现在了影片之中,并很明白的指出——闪电战是避免战争陷入消耗战的唯一可行的方式。

战车的出现,使战争又回到了运动战的轨道。

二战就是一个运动战,不会因为中国藏掖着闪电战的概念就会发生改变。

而且会有损失的,最大可能就是国对德国发动闪电战有了防备。

德国是一个陆权国家,未来极有可能在陆上与中国发生冲突,就算是双方未来可能联盟,但当打败共同的敌对阵营国家之后,同样会发生冲突。

因此夏钧也不太在意德国会受什么样的影响,没有德国中国一样能够称霸世界。

当中队利用闪电战突破了日军的防线之后,迅速的进行了穿插,很快瓦解了日军的全部防线,并将日军包围在了龙口。

海上的战斗,则是以中国出动成群的蚊式轰炸机将日本联合舰队炸沉而告终。

日军在被中队包围后,影片中上演了一次焰火表演,炮兵群在入夜后对日军进行了狂轰滥炸。

并且发射了大量的白磷弹,日军的意志终于在白磷弹的残酷灼烧中被摧毁了。

第二天,山内小二郎决定投降。

三十万日军的投降,使得中日山东战争落下了帷幕。

随着中队发动了台湾登陆战,以及琉球登陆战,成的将台湾和琉球收复。

影片的后小半段,北洋政府宣告解体,而华东政府则重组为中华帝国政府,中华帝国是一个帝制国家,因是否恢复帝制的问题存在争议,因此中华帝国的成立是一个搁置争议的方式,在国家程度上承认是一个帝制国家,而皇帝则暂无人选。

影片的最后,则是展现中华帝国面貌的片段。

成片的农作物,忙碌的大型联合收割机,播撒则肥料的农用飞机,以及先进的喷灌技术。

成群的轰鸣的工厂,不段改变的城市面貌,以及不管改善的交通、水利等等。

“这就是1918年的中国,中国自1909年开始,经历了九年的发展,中国以努力奋进的态度,将整个国家建设


状态提示: 第324章 :一个民族的重生
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