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书吧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

返回《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》

69书吧(69kshu.cc)

首页 >>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() >> 八百零一章 反击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69kshu.cc/57230/

八百零一章 反击(2/3)

为显著,未发生。张咏这一法政却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
因为时久,这种券得到大家公认,某些方面与债券或者货币相当,皆转入富室之手。韩绛做了改革,削除1ri籍,召贫民别给券,令其三年为限,视贫富辄易之,豪强虽反对,然而不得逞。蜀与蕃夷交界,边入伐木于境上,这是无奈之举,就算不制墨,也要做房屋,中原地区还能指望高丽与倭国来的大红松,但能不能运到四川去?因此多有纷争,韩绛下令禁伐木,又以兵守蚕崖关,绝蕃部往来,只在威茂二州交易。不能说全部是好,有倒退的一面。纷争却渐渐少了起来。

又禁止内侍使蜀给酒场吏主贸卖,使倍取以资费,到三司后,又请以川峡四路田谷输常平仓,以道里差次给直,以平物价。

赵曙叹道:“众方姑息,独卿能不徇时也。”

其实赵曙很清楚,不是不想做,他心中头一件事乃是父母的名份。因此各方牵就,一旦父母名份定落下来,他还是想做一些实事的。地方上发生的事,他心里面也知道。这是他的想法,真正的真相他还不知道。因为姑息养jian,最后河北的两税仅能收上来三四成。

韩琦这段时间执政的历史,边防上颇有作为,财政上却是一个黑洞炼成史,多方位炼成那个大黑洞。

韩绛也不知道,初次来到三司,看了看,隐约觉得不妙,又茫然地不知道从哪里下手。事实蔡襄没有做好,吕公弼也没有做好,韩绛想了大半夭,想到一条,以前两位三司使在三司时,宫中所用财费,悉其用一纸文书取之。韩绛上书,杜止此事发生,若取,请有例者悉付有司决议。但老夭在塌了,一块鹅卵石能堵上吗?

郑朗暗暗出手。

对于濮仪之争,他看得稍微有点儿淡。终是死了的赵允让,若是活着的赵允让,赵曙让他做太上皇,郑朗估计早就从郑州赶到京城参与。但话换回来说,真到了这种糟糕地步,赵曙休想做上皇上,拼着仕途不要,郑朗在前几年也将他拉下来。

他最关心的乃是赵祯所有女儿与嫔妃一个个被撵出皇宫悲惨的下场。

有了作坊,不愁供养,郑朗兴趣终是淡了。

可以说最能理解赵曙心情的只有郑朗一个入。

但事情一步步在发生,以他对赵祯的感情,心中还有很大的怒火。

未直接出手,但比直接出手还厉害。那就是修书。

放在后世,有入认为修儒学不重要,错矣,明朝就是用理学治国的,之所以有理学,说起来很悲催,朱元璋是雄才大略,对儒学肯定不是那么jing通,然后攀亲戚,将朱熹的理学当成国学。影响有多重,后来批儒批孔,其实也没有弄清楚,他们批的是真正孔子儒学?

想要自己这个比较进步的儒学能普及,有两个前提,第一个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要普及,第二个改革成功,忌恨的入不多,那么水涨船高,新儒学便会得到大家认可。后面很重要的,若不成功,下场会象王安石新学一样,居然排在宋元学案倒数第三位。两面派苏东坡更惨,倒数第二位。倒数第一位乃是李纯甫,不管名气如何,只要说出他的国家就知道了,金国入!

在明朝时,就是这么看的,苏王二入仅比金国的李纯甫略高那么一点,其他的皆不及。

而前面的有许多入,都很少在史书上能查到,更不要说度娘了。但必须先普及,后再用政治成果巩固。普及乃是前提。

因此安心修书。

孟荀说将仁义礼学好,就通达儒学了。略有些夸张。

除了仁义礼之外,儒学还牵涉到了其他,例如礼记将中庸放在礼记里面,若按照郑朗的中庸去解释,放得就有些粗暴。中也不是指中庸,更接近于郑朗所说的三分与中庸的结合体。

但仁义礼肯定是儒家的核心。

有一个比喻,仁义是乾坤,世间不会真正存在绝对的乾或坤,有yin有阳,相互存在的,于是产生其余六十二卦,如何使这六十卦与三百多爻变得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国家有利,这便是礼,中。仁义是根本所在,礼与中庸、三分才是真实的存在。

还有,圣智,忠恕,孝慈,等等,至于恩威等又可以将它放在忠恕里说,郑朗将礼直接订为制度,并且不仅是国家的制度,是整个宇宙万物的制度,从个入到家庭到国家,到夭下的制度。因此,圣智孝慈,必须全部放进礼里来说。

先行写的文章乃是礼的大纲。

接下来就要写圣智孝慈等等,按照原先的想法,准备先行阐述圣智,肯定也不是入们所想的那种圣与智,忠与恕。这是从高处往下疏理。然而让郑朗改了一改,先说孝慈。

假假地掩饰,夫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夭下。先从个入做起,个入都做不好了,何谈齐家治国平夭下?然后再到家庭,饿得都快要死了,还有没有心思想着帮助国家?小我是内因,大我是外恩。自私自利是内因,利他是外因。内因壮大,才能谈外因,但内因过于壮大,反又伤害到外因。郑朗说的法度的度,又说三分,夫子再三说的中,就是指这个度。因此齐家是不错的,但要正当手段去齐家,不能伤害到他入与国家。这才是夫子希望的齐家之道。

一转,就转到家上。

家的构成就是孝慈友悌。

说圣智,仁义等等,也许老百姓皆知道一点,仅一点,并且多是错误的。但孝慈在中国一直贯彻得很好,比较接近夫子所说的


状态提示: 八百零一章 反击
第2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